【跨市博弈】為什麼你總是最後買單?
在這個連ChatGPT都能自稱「價值投資者」的年代,華爾街依舊熱衷於尋找萬無一失的「鐵律」,彷彿只要找到那把打開財富寶庫的鑰匙,人人都能在資本市場裏躺平收息。現實是,如果真有這種鐵律,市場早就自我毀滅。畢竟,在一個所有人都會的遊戲裏,誰還能贏?
市場不相信眼淚,更不相信「如果……那麼……」的幼稚邏輯。歷史數據一再證明,規律總在被人發現後變得不再可靠。所謂「鐵律」,不過是一場集體自我安慰的幻覺。市場之所以存在,只因確定性永遠是稀缺品,否則資本風險溢價一夜蒸發,投資人還能指望什麼?想要低波動、高收益,還不如去買張樂透。
但這並不意味着研究市場毫無意義。反之,歷史雖不重演,卻總在押韻。市場的殘酷在於,它既能讓一時的贏家成為明日的笑柄,也能對堅持原則的少數人給予豐厚回報。波動性是永恒的主旋律。數據顯示,S&P 500過去70年裏,從未遠離過「-10%、-20%、-50%」的深坑。每一次崩盤都像是全人類的末日,事後卻又證明只是資本主義的又一次深呼吸。圖表裏那些猶如心電圖般的劇烈下墜,正是市場最誠實的自我揭示。
筆者恩師常說「滿街鮮血時是入市時機」。這話聽來冷血,卻極為真實。「低價」、「低估值」、「高股息率」,這三位老朋友總在血流成河時輕聲問候。至於能否抄底?別做夢了。底部永遠只能事後驗證,否則股市內就不會有那麼多「永遠不回頭」的妖股。市場還會不會再跌?當然會——但如果永遠不再回來,我們的問題就不只是投資了。
分散投資是唯一的護身符——這並不保證你能飛黃騰達,但至少不會死於非命。數據冷酷地告訴我們,大部分股票注定淪為沉沒成本,只有極少數能帶領大市前行。那些押注單一市場、單一國家、單一行業的賭徒,終將面臨一場持久戰——而歷史證明,這場戰爭贏家甚少。分散投資不會讓你成為「少年股神」、「三十歲財自」,但至少能讓你不變成網絡泡沫中的倒霉蛋。
至於「資訊優勢」?請先問問自己能否戰勝人性。市場最大敵人從來不是數據,而是人類自己的恐懼、貪婪與過度自信。每一次市場崩盤,都是一場群體心理學實驗。恐慌、從眾、認知失調,這些行為經濟學的教科書案例,在每一個牛熊輪迴中精準重演。看似理性的投資決策,最終往往淪為情緒的奴隸。
那些相信「風險可以被消滅」的投資人者,注定要用真金白銀為自己的無知買單。你可以選擇全押股票,迎接高波動與高回報的雙刃劍,也可以死守現金,眼睜睜看着通脹蠶食你的未來。所謂「均衡配置」只是讓你在各種不如意中選擇最能忍受的一種煎熬——市場的殘酷在於,風險永遠不會消失,只是換了一種面孔。
均值回歸與動能效應像兩頭永不疲倦的怪獸,輪流主宰市場。樹能長得很高,但不會長到天上。不信的人,可以問問那些在網絡泡沫、金融海嘯、疫情暴跌裏買單的散戶。市場是最好的賭場,因為只要你足夠長命,勝率會慢慢傾向於你。至於那些信誓旦旦每天「指點江山」的投資者,市場總會用一記響亮的耳光讓他們清醒——沒有容易的錢,只有不斷被懲罰的自大。
所以,下一次當你聽到什麼「股市鐵律」時,不妨記住:唯一可以確定的,是不確定本身。其餘的,盡信則不如無信。
徐立言(本欄每逢周一刊出)
www.facebook.com/hsulylab/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