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跨市博弈】一個泡沫時代的重要洞察
當我們站在2025年的門檻回望,那些曾經看似理所當然的智慧正在變成明日的笑話。這不是預言,而是歷史的鐵律。
泡沫的必然性與人性的頑固
技術革命從未例外地催生泡沫,從荷蘭鬱金香到互聯網,再到今日的人工智能。我們見證了一個奇特現象:自2015年起便有人高喊科技泡沫,但這些「先知」已被市場狠狠打臉十年。蘋果、微軟、亞馬遜的股價持續攀升,讓第二層思維的信徒們顏面掃地。市場的邏輯殘酷而簡單:買入偉大的公司,然後看着它們上漲。投資從未如此「容易」,這本身就令人不安。
數據揭示了更深層的矛盾。嬰兒潮世代掌控着19.7萬億美元的房地產資產,佔全美總值的41%,而千禧世代儘管人數更多,卻僅擁有9.8萬億美元。這種不平衡即將迎來歷史性的清算:2025至2035年間,嬰兒潮世代將減少23%,約1560萬人;2035至2045年將再減少47%。這不是漸進的變化,而是斷崖式的世代交替。
效率悖論與現代焦慮
我們生活在一個效率悖論中。每一項提升效率的技術創新——從個人電腦到智慧手機,從電子郵件到視訊會議——都承諾解放我們的時間,但結果恰恰相反。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忙碌,更焦慮。人工智能將重複這個循環,讓我們更加高效,但也更加疲憊。
這種矛盾在消費行為中表現得淋漓盡致。我們願意一口氣觀看十二集三十分鐘的劇集,卻覺得兩小時十五分鐘的電影漫長得令人窒息。我們需要回到九十分鐘電影的時代,但商業邏輯不允許。我們批評五美元的咖啡,卻對五萬美元的汽車視而不見。理財專家的邏輯顛倒得可笑。
金融系統的下一個裂縫
下一場金融危機的種子已經埋下,只是我們選擇性失明。去管制化的鐘擺總是搖擺過度,某種金融資產泡沫正在膨脹。我們知道它會到來,卻無法預測確切的時間和形式。人性的貪婪與恐懼是唯一的常數。
美國醫療體系的困境象徵着更深層的制度性失敗。這個國家可以創造顛覆世界的科技公司,卻無法為國民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。這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政治意志的缺失。修復它近乎不可能,這是一個令人絕望但不得不接受的現實。
人工智能的黑暗面
我們對AI助理、AI導師、AI旅行代理的憧憬掩蓋了一個更陰暗的未來。電影《Her》(觸不到的她)預示的不是科幻,而是即將到來的社會實驗。當人們開始與AI建立情感關係時,我們將見證人類社交結構的根本性重組。這不是進步,而是退化。
DoorDash正在成為新時代的「咖啡因子」。數據顯示,多數人現在偏好外送而非餐廳用餐。這種便利性正在從奢侈品轉變為必需品,重新定義了我們對生活成本的理解。個人理財專家應該關注這個新的支出類別,而不是糾結於咖啡的價格。
串流媒體的魔法與遺忘
我們對串流媒體的習以為常掩蓋了它的革命性意義。想看一部1990年代的電影,點擊租借,立即觀看——這在三十年前簡直是魔法。我們忘記了周五晚上逛百視達錄影帶店的儀式感,忘記了忘記倒帶的尷尬。技術進步讓我們失去記憶,也失去了期待的樂趣。
循環的終結與開始
這個經濟周期感覺像是永動機,流動性氾濫讓音樂永不停歇。但歷史告訴我們,沒有永恒的繁榮。美國政府債務危機可能永遠不會到來,我們會一直踢皮球下去,直到某一天踢不動為止。
職業風險塑造了我們的行為模式。身為財富管理行業的從業者,被指摘為股市的吹鼓手是職業宿命。但當個人資產的大部分都投資於股票時,利益一致性戰勝了懷疑論。如果股市未來不再上漲,我們面對的將是更大的問題。
投資哲學的終結
橡樹資本(Oaktree Capital)聯席創辦人馬克斯(Howard Marks)的一級思維與二級思維理論在過去15年中遭遇慘敗。「偉大的公司但估值過高應該賣出」的邏輯被市場無情碾壓。第一級思維的勝利如此徹底,讓人懷疑投資是否真的需要思考。但這種狀況不會永遠持續下去,只是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改變。
我們生活在一個顯而易見即將變得愚蠢的時代。加密貨幣、人工智能、科技股、政府債務、氣候變化——其中某些今日的真理將成為明日的笑話。歷史的諷刺在於,我們總能事後諸葛亮地看清過去的愚蠢,卻永遠無法識別當下的盲點。
這就是人性的悲劇:我們注定重蹈覆轍,但仍要假裝這一次不同。
徐立言(本欄每逢周一刊出)
www.facebook.com/hsulylab/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