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入 直接訂購 教學視頻 Facebook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103)

美國總統特朗普高聲疾呼製造業回流,歐洲政客滿口供應鏈韌性,但全球電動車、風力渦輪與導彈的心臟——那幾克體積如口香糖的小磁鐵——依然得經過中國的手。全世界都在講去風險(de-risking),但風險本身已被中國牢牢封裝進供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100)

美國人正在打一場他們自己大多數人並不知道的戰爭。不是針對外敵,也不是共和與民主之爭,而是對抗一種無聲卻致命的敵人:貨幣的慢性崩壞。這場戰爭毋須槍炮,只有通脹、債務與政策工具,卻足以讓一整個中產階級在不知不覺中,被榨乾至骨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113)

資本,是這個世界上最不講人情的東西。它不哭、不笑、不會因為你「努力」就多給你一分利潤。但它會用資本回報率(Return on Capital),一個冷酷無情的數字,來告訴你:「你值得什麼。」 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133)

在金融市場上,最常見的錯誤,就是將一場成功的交易誤認為能力的證明,將一次錯過的飆升視為莫大的失敗。這種思維錯亂,可能比技術面分析更廣泛、比基本面分析更無效。若你在某筆交易中提早平倉,結果市場之後繼續狂飆,這與你的操作毫無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138)

如果說資本市場是一場遊戲,那它顯然不是給乖孩子設計的。這不是一場公平競爭、努力即有收穫的道德遊行。這是《大逃殺》——帶着微笑的隨機性與殘酷的非線性回報正在考驗參與者的心理極限。 必須誠實的自白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176)

長久以來,「愚蠢的資金」這頂帽子穩穩地扣在散戶頭上,彷彿他們的存在只是為了讓對沖基金有個對手盤。但如今,這頂帽子似乎開始變得不合頭型。根據JP Morgan的數據,2025年4月,散戶資金湧入市場的規模高達400億美元,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170)

不少財經網紅曾表示:「成功預測特朗普即將製造市場災難而清倉」—— 當然,那份得意是短暫的。事實上,投資者普遍存在一種迷思,認為自己能夠精準預測市場方向,適時全身而退,再在底部滿倉而入。然而現實卻像一記耳光,就像打醒了所有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176)

美國向來享有一項全球經濟界公認的特權:當世界陷入混亂,資金便會自動湧入美國國債市場。此「超級特權」(exorbitant privilege)讓美國在危機中能以極低利率發債,還能讓美元在全球市場中逆勢升值,一邊印鈔一邊收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171)

在宏觀經濟這場無休止的馬拉松賽中,美國和中國這對冤家,正各自以不同方式跑向疲憊。辜朝明早在2018年的著作《大衰退年代:宏觀經濟學的另一半與全球化的宿命》便預言,全球兩大經濟體正走向不同版本的「追兵與逃兵」悲劇。美國過去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220)

當政治與市場發生碰撞,總是市場先讓步。至少這一次是這樣。 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短短三天內飆升至4.5%,創下近年新高,漲幅驚人地達到12%。這不是什麼溫和的「市場調整」,而是一場赤裸裸的債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164)

如果《交易的藝術》(The Art of the Deal)曾是一本經商指南,如今它似乎被翻成了外交政策教科書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戰略,理論上是為了重塑全球貿易秩序,實際上卻更像是一場對市場神經的壓力測試。與對沖基金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227)

在全球化的陰影下,關稅戰爭讓零售巨頭們的供應鏈策略逐漸演變成一場「硬球博弈」。Walmart、Home Depot 等美國零售商正以一種精算師的冷酷精準,將關稅成本轉嫁給供應商,這些供應商則在夾縫中掙扎,試圖在微薄利潤與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200)

1954年,芝加哥郊區一群人相信世界末日將至,他們放棄工作、賣光資產,滿心期待外星人駕駛飛碟空降拯救自己。結果可想而知:外星人爽約,世界末日也沒來。這段事件,後來被心理學家費斯汀格(Leon Festinger)用來研究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266)

2月19日,標普500指數剛剛創下歷史新高,隨後便一路下跌,迅速將投資者的樂觀情緒轉變為恐慌。短短幾個交易日內,標普500跌幅逾9%,納斯特100指數更是深陷13%以上的回調,而羅素2000指數則在熊市邊緣掙扎,跌幅達1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207)

經濟衰退總能引發一場關於「Down is Up」(短痛長利)的辯論。最近,Chamath Palihapitiya,這位矽谷的明星投資者,開始在社交平台上讚揚衰退的「正面效應」,認為這將使房價、股市和利率下降,為那些還未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224)

當大家提起EBITDA的時候,不少人腦中浮現的可能依然是查理.芒格口中的「bullsh*t earnings」,而畢非德則眉頭一皺,一再提醒世人,折舊是貨真價實的成本,並非會計上的裝飾品。 然...全文

回應(0)    閱讀(292)

2020年,大型藥企的交易(預付款達5000萬美元或以上)中,來自中國的案件還不到5%。到了2024 年,這一比例已飆升至近30%(數據來源:DealForma)。換句話說,中國生物製藥產業似乎正上演一場「DeepSee...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