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中全會分析丨公報突顯供給側導向 重視製造業和科技
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閉幕,全會通過「十五五」規劃建議,提出到2035年實現中國經濟實力、科技實力、國防實力、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,人均國內生產總值(GDP)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,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,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。
四中全會公報顯示,中國繼續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、擴大內需放在12項重點工作的前三位。分析認為,公報突顯了對製造業和科技的高度重視,尤其是將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」置於首位,顯示出供給側導向和國家安全考量。
歐亞集團中國區總監王丹對路透表示,公報未提及反內捲、產能過剩,在擴內需上更強調「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,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」,側重點似乎在供給端,而非需求端。製造業、新質生產力排在前面,體現出了側重點所在,和以往政策保持一致,還是比較重視供給端。
房地產被納入民生領域 不再屬風險板塊
經濟學人智庫(EIU)中國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辰指出,公報體現出了比較強的製造業、供給側導向,例如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」放在科技創新之前,並且也提到「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」。
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指出,公報首次明確要求「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」,意味着「十五五」科技政策將同時加力兩端,一方面基礎研究經費佔比有望從目前的6%提高,另一方面聚焦半導體、工業軟件、高端科學儀器、航空發動機等關鍵技術環節,為構建新質生產力提供源頭技術和安全底線雙重支撐。
銀河證券認為,公報提到「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」,將房地產被納入民生領域,不再是風險板塊,後續可以對地產兜底政策更加期待。




,泓滙財經資訊有限公司及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。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