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EJFQ信析】北水孤掌難鳴 港股易跌難升
港股再攻兩萬五關未果,恒指昨尾市攀上25016點回軟,埋單報24969點,微升62點,續受制20天線;過去3個交易日高低波幅僅241點,屬今年以來最窄,反映市場觀望氣氛濃厚。
恒指8月初曾低見24372點,較上月高位25735點下挫5.3%,其後經歷連日反彈,已補回7月31日的下跌裂口,14天相對強弱指數(RSI)也重返50強弱分界之上,技術走勢不致向淡;然而,周一10天線失守20天線呈「死亡交叉」,代表港股調整壓力正加大。
資金流向亦不利港股,港元滙價近月多次觸及聯繫滙率「弱方兌換保證」7.85兌1美元位置,金管局6月至今共10度入市承接港元沽盤,涉金額約1095億港元。回顧5月初港滙幾趟升抵「強方兌換保證」(7.75),累計流入1294億港元左右;換言之,早前大舉湧進本港的「熱錢」走得七七八八。
由美電滙價、金管局銀行體系結餘、美電遠期點子編製而成的「信報香港資金流向綜合指標」仍在尋底階段,最新報0.1495,屬去年8月後低位,暗示本港「走資」或未結束。該指標素來與恒指普遍亦步亦趨,甚至呈些微領先作用;可以預期,港股即使短線沒大瀉風險,再往上破關可能性也不高。
觀察追蹤港股、市值最大ETF──美國掛牌的iShares MSCI香港(EWH)便發現,海外投資者的確對港股有保留。附【圖】所示,恒近5年來較大型升浪,例如2020年和2023年初,以及去年10月,均見資金湧入EWH,本輪漲勢卻暫未看到外資身影,若果港股一直無法吸引資金「回流」,將持續限制大市表現。
在缺乏外資支撐下,推升港股就靠北水「孤軍作戰」,2025年迄今不足8個月,南向資金反覆加碼,最新累計淨流入昨日剛超越9000億元關口,比起去年全年總額8633億港元還多。不過,隨着恒指今年從低位大幅上揚37.84%,北水會否繼續力撐或有商榷餘地。
北水蜂擁流入港股很大程度是由於估值較便宜。恒生滬深港通AH股溢價指數自年初逾140,輾轉回落至7月底時的123,處近5年來最低,惟8月開始反彈,或預示港股折讓縮窄到就北水而言已「不夠抵買」。事實上,信報恒指經周期調整市盈率(CAPE)從4月份的11.05倍,攀上12.68倍,逐步恢復到合理水平,意味入市誘因下降。
總括來說,大市暫時似未具突破條件,相反,由於正值放榜期,假若企業(尤其是重磅公司)「成績表」沒有喜訊,港股恐將面臨更顯著獲利回吐壓力。
信報投資研究部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