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入 直接訂購 教學視頻

【EJFQ信析】內銀跑贏大市 價高恐難再上

投資市場靜待美國開徵「對等關稅」細節,港股昨缺乏方向,續在23000點位置波動,技術上看或要下試50天線支持,其中的推手除了貿易戰況,還可能來自內銀股。

內銀股近月展現強勢,這從兩方面觀察得到,首先,銀行板塊股價高於50天線比率(中線市寬)達七成左右,在EJFQ系統分類25個行業中名列前茅,代表大市回調下,銀行板塊市底仍然堅韌。

此外,附【圖】所見,以去年10月7日即港股因政策「組合拳」刺激大反撲攀上巔峰為起點,數月來經歷整固及重展升浪期間,恒生中國內地銀行指數持續跑贏三大指數,僅極短時間漲幅略遜爆發力特強的科技指數,並在去年底率先突破前高位後,一度最多再上揚約15%,足證內銀受捧。

資金青睞內銀原因眾多,包括盈利能力較穩健且傾向慷慨派息,為「中特估」核心板塊;於今年中資獲重新評價時,估值亦隨之提升。另一方面,中央支持也屬利好,這可體現在早前財政部等斥約5000億元人民幣以溢價承配4家內銀新發行的A股交易上。

內銀3月下旬相繼派發2024年「成績表」,按基本因素而言,其實沒迫切需要強化資產質素,惟去年9月中央公布帶動經濟一攬子政策,早提及將注資國有大行,只是等到半年後才「落地」而已。如今選擇溢價認購新股,既表明撐內銀,並可說照顧了小股東權益和市場反應,由國家財政角度看也屬划算,事關目前中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大概1.8厘,縱以一至兩成溢價入股,考慮到4家銀行的股息率回報介乎4.4至5.2厘,預料穩賺息差,內銀假設市值管理有進一步奏效,中央這一趟隨時達致「財息兼收」。

今次中央注資被形容為「強肌健體」,內銀股卻似乎難抵估值偏貴乏力上揚。內銀指數在3月中各行放榜前飆至7年高位才掉頭向下,迄今收市計最多跌5.16%,相信是由於從去年11月底起步以來曾累漲接近三成,已屆超買水平,因此觸發獲利回吐。事實上,內銀盈利不易恢復快速增長,其吸引力主要源自穩定和股息回報佳,一旦炒高好消息盡數反映,「到價」便意味再升空間有限,反而將面對若干的調整壓力。

必須補充,受惠DeepSeek效應,科企是2025年港股升市的主引擎,如今同樣「到價」下挫,作為第二級推動力的內銀股如果亦由於沽壓漸增而回落,恐怕加劇恒指下調幅度,成了關稅戰以外,另一項大市負面因素。

信報投資研究部

股票及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,泓滙財經資訊有限公司及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。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。